景泉
财新智库高级研究顾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及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2020年10月28-30日,主题为“好设计·好营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以10场主旨报告、32场专题论坛以及同期举办的学术展览等丰富的活动,吸引了12位两院院士、20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及业内外近2000多人现场参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此次盛会。
在“以人为中心的城市与公共建筑”专题论坛中,财新智库高级研究顾问、中国院建筑一院院长景泉作了题为《让城市纳入建筑,让建筑连接城市——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思考》的主题发言,探讨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其中谈到的“重庆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及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项目则充分展现了这一理念的实践。本文节选如下:
01 城市更新的背景
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理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应该致力于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地区作出长远的、持续的改善和提高,是城市空间的扩张,调整,到重构。
城市更新是一种全球性的城市发展策略,一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逆城市化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回到市中心居住,特别是老城区,唤起了对重塑旧城城市肌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是对当前城市蔓延和老城区衰败问题的一种响应和应对策略。
▲ 中西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对比
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开始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城市建设逐渐由外延式拓展转为向外拓展和内涵式更新并行发展。
从80年代的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善的原则下的旧城改建,到90年代的土地有偿出让、分税制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改革,至今,在城镇化的下半场,棚户区改造、老工业区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双修、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建筑承载了城市精髓和气质,通过建筑策略,将建筑引入城市,建立契合的连接,让物质的城市回归人本,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应起到激活城市消极空间及联系城市的枢纽,建筑既要包容,又要开放,由土地经济转向空间经济。
02 核心设计思路
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城市分析,发掘城市根本问题
以自然生境为底
以历史文化为魂
以城市人本为核心
在同一时空下,人本、文化、精神、自然四维度的合力,通过解决相关问题的技术手段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方针目标。
03 设计实践
延续城市文脉记忆,让城市与历史连接:
重庆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及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
(崔愷院士指导)
·背景分析
规划设计范围: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范围为洪崖洞——朝天门——湖广会馆,沿江岸线总长2.7公里,分为洪崖洞段(800米)、朝天门码头段(1100米)、湖广会馆段(800米)三部分,本次设计范围为朝天门码头段。
▲ 规划设计范围
设计从对当地文化地理格局、水文格局和历史沿革等背景的充分研究开始。
古代地理说:山水气脉受风与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重庆地区以华蓥山为来龙,一路向西南,气脉受长江界隔,东分一支龙脉,为浮图关——巴山——金碧山——朝天门一线山脉。东向延伸,受到嘉陵江和长江夹束而止。而朝天门所在的重庆也正是川东山水交汇之处,《峡江图考》、《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对重庆古城的描绘。同时,重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发祥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争占之埠。
▲ 《峡江图考》之渝城
▲ 朝天门的历史印记
在地理上,朝天门居于渝中半岛门户位置,地扼黄金水道要冲,为重庆重要交通枢纽,是山脉、水脉、人脉交汇之精华区;在人文地位上,朝天门是重庆古城十七座城门之首,是重庆人的乡愁原点;在精神上,朝天门是重庆人的骄傲,是重庆的城市客厅,是重庆人的归依与展望。
·提出问题
我们针对2500条关于朝天门的网络评论进行大数据分析,将群众意见按情绪倾向进行归类,列举出造成正面和负面评价的因素。我们看到,人们怀念曾经绿树成荫、一眼望见游船码头及两岸风光的朝天门码头,还有那些印在记忆里的堤岸、缆车、梯坎。而当下的尺度失当、洪水安全、硬质驳岸、水污染、空间消极及设施杂乱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 曾经的朝天门码头
▲ 城市尺度失衡
随着滨江滩涂生态环境退化,水位的涨落加剧生态的脆弱性,生态恢复难度进一步增大;叠加城市对于滨水空间的需求后,朝天门迫切需要弹性韧劲的岸线以适应水位的变化。
朝天门地区还面临着交通转换不畅、可达性差的问题,即对外通道充足,但内外交通转换不畅;内部交通组织复杂,可达性差。轨道交通承载能力有限,地面公共交通覆盖率低;上城区与下城区联系能力较差,公共交通难以顺畅衔接。此外,城市公共性的缺失也已显现出来:当地缺少场地记忆,缺乏市民活动场所,朝天门不再是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界面混乱,形态破败,业态凋零。
综上,设计的问题被总结为三方面:一是山、水、城市之间的关系及尺度问题,二是历史文化遗迹遗失问题,三是人本问题。
▲ 项目定位
·总体思路
1 生态为底,创造弹性韧劲的岸线,建构立体多维、功能复合的消落带空间,通过用植物柔化超大型建筑对城市的挤压的手法及趸船博物馆的设计,重塑山水之城的尺度。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创造弹性韧劲的岸线,重现灵动的山水之门。
▲ 梯坎码头
本着"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从前人治水经验中汲取传统智慧。从钱塘鱼鳞大石塘的牢固结构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技艺,到阆中“鱼翅”洪水缓速与导流的水工方法,采取水陆统筹、立体多维的改造策略,塑造具备综合功能的弹性坚韧的生态驳岸。而堤岸功能也从原始的防洪功能,向水运码头发展,随后走向今天的防洪,航运码头与休闲游憩的综合发展。
▲ 传统治水智慧的转化与应用
▲ 立体生态开敞空间
▲ 滨江广场空间尺度重塑
2 历史为魂,保留与展示人文遗迹、场景,找回重庆人对码头和船,河街景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之魂还原悠久的人文之门。
▲ 宋城揽胜
建筑中复建传统的河街,展现地域性文化,传承重庆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旅游价值。围绕“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按照建设“山水城市会客厅、历史人文风景眼”的目标,统筹渝中半岛、江北嘴、南岸滨江片区的功能定位。
▲ 概念草图 崔愷 绘
以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人文,规划建设“重庆历史博物馆”“重庆古城墙遗址博物馆”“重庆长江博物馆”;以江北嘴集中展示现代金融商贸;围绕“南岸起风景”,统筹布局“规划展览馆”“开埠文化博物馆”等,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会客厅。
▲ 场景分析
以朝天门城门、山之基岩、城门基址、宋城墙基址、码头、青石梯坎、船、缆车等元素为记忆点,打造城墙遗址公园、宋城墙遗址博物馆、长江重庆博物馆等场所,并且在空间上对原有历史元素的形态位置进行考证,找回重庆人对码头和船的历史纪念。具有重庆特色的毛石、石板、条石、青砖等传统景观元素用于铺装小品上,重塑历史风貌。
▲ 檐下河街空间
3 对既有建筑及生态整合兼顾,统领片区搭建多层综合立体交通系,以开放的城市空间联通城市,引领变革的开放之门。
▲ 朝天门广场
沿嘉滨路方向、长滨路方向、来福士裙房内部通道均可进入水上旅游集散中心,且可通过集散中心串联广场与滨江流线,连接嘴部趸船,形成顺畅的游览路线。梳理交通结构,提升可达性,依托重庆丰富的地形地貌,未来对水路交通进行整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方式。
▲ 综合立体交通系统
▲ 屋面设计
04 设计成果
朝天门段治理提升项目规划总面积7.8公顷,通过治理达到以下提升效果:
·提升广场开敞空间1.6万平米;
·治理消落带岸线1.1千米;
·增加城市公共绿地1.1万平方米;
·增加城市公共步行通道5000平方米;
·提升文化展览空间1.33万平方米;
·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空间4万平方米;
·恢复历史记忆场所18处;
·为市民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河街檐下空间;
·为市民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驳岸。
设计总指导 崔愷
建筑 景泉、李静威、黎靓、郑旭航、及晨、徐松月、吴洁妮、李晓琳、王挺、徐华宇
景观 李存东、赵文斌、关午军、刘环、杨宛迪、贾瀛、徐树杰、白建业、申韬、刘丹宁、李旸、冯凌志、彭英豪、陈素波、徐瑞
生态 刘琴博、贾濛、司倞、李俐爽、刘祥玲瑞、杨莹
结构 施泓、刘巍、马云朝、闫煜、褚楚
总图 吴耀懿
交通 洪于亮、叶平一、赵光华、郝世洋、李奕譞、张兴雅
市政 赵宏伟
本文全文转载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公众号,转载时略有修改
2020年11月12日